當前位置:進口軸承 >> 技術資料 >> ZL40/ZL50裝載機車架鉸接改進技術 |
作者:廣州依納 發表時間:2013-03-04
點擊:89 |
1 問題的提出 臨沂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ZL40/ZL50輪式裝載機前后車架采用鉸接結構(參見圖1)。其上,上鉸接部位的結構區別是:上鉸接部位(軸向)為浮動定位,下鉸接部位(軸向)通過間隔套進行定位。由于裝載機工作時下鉸接銷受力大、潤滑條件差,加之受后車架鉸接孔端面的精度的影響而損壞。為此,我們進行了改進。 2 原鉸接結構的缺陷 (1)后車架在T612鏜床上進行鏜床孔加工時,因受設備加工條件的限制,φ端面在孔的徑向上要分2—3次進刀(每次時刀是通過手工調節來完成的),由于鏜桿伸出量較長,基本建設削力較大以及手工進刀誤差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加工后的端央不同矢口否認革成錐形面。如圖2所示。這樣兩端面的厚度尺寸40°-0.1就不一定能得以完全保證,因而裝配時,就會出現蘭定位面與關節軸承外圈之間出現間隙。另外圈之間出現間隙。另外若兩端面厚度尺寸超出公差上限,則會出現關節軸承外圈與法蘭端面之間存在間隙,無論哪一種間隙的存在都會使關節軸承的受力狀態發生變化,影響關節軸承的壽命,嚴重者會尋致關節軸承的碎裂,尤其裝載機在工作狀態下會導致后車架整體軸向竄動,從而改變鉸接銷的受力狀態,加速鉸接銷的磨損。 (2)下鉸拭妝銷的軸向定位是通過墊板7與螺栓9聯接實現的經過長時間使用驗證這種定位不很可靠,由于裝載機的工作環境比較惡劣,尤其是在超負荷工作狀態下,鉸接銷不僅承受較大的徑向力,而且還會承受一定的軸向力和剪切力,這樣很容易引起螺栓的松動,導致軸向定位失效。 3 改進 改進后的鉸接結構如圖3所示,它主要從以下三方面進行了改進。 (1)改變了關節軸承的定位方式。將法蘭3通過螺栓11與車架上上鉸接板固定聯接,聯接板6與后車架的下面因刮面尺寸不易保證而出現后車架與關接軸承之間相對上下竄動現象的發生,消除了關節軸承外圈與法蘭羰面之間的間隙。 (2)將勻接銷加長,下端加工成螺紋相應配制開槽蚴母8,將開槽螺母擰緊后,再用開口銷9固定防松,這樣就避免了原結構因螺栓松動引起鉸接銷的軸向竄動而造成關節軸承的碎裂和交接銷折斷等故障的發生。 (3)裝配時根據測量的實際情況,在法蘭與鉸接孔上端面之間增加調整墊片。具體做法如下:裝配時,將聯接板通過螺栓與后車架鉸接孔睛端面緊固后,將關節軸承裝入鉸接孔后使其外圈端面與聯接板充分接角,然后測量關節軸承外圈上端面至后車架鉸接孔上端面處的距離h2,根據二者之差Δh=(Δh=h2h1),選配調整墊片的厚度,使其裝配間隙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這樣就保證了裝配精度。 4 效果 自使用改進后的鉸接結構以來,再未出現過鉸接銷扭斷,關節軸承碎裂等故障現象的發生。 此種結構形式不僅適用于裝載機前后車架部位的鉸接,而且也同樣適用于其它類型的工程機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