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廣州依納 發表時間:2013-03-04
點擊:90 |
軸頸與軸瓦在配合角度范圍內,應在瓦面均勻地刮出一些凸點,凸點之間形成淺凹坑。凸點主要起支承軸頸的作用,凹面用以儲存潤滑油,起到潤滑的作用。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在安裝或修復球磨機主軸承時,都要求對瓦面進行細微地刮削,反復地研磨,使其每平方厘米有1~2個接觸斑點,在70~90°的范圍內均勻分布。這種刮研方法破壞了油膜的形成,在配合角度范圍內軸頸與瓦點接觸,在凹面儲存和形成的油膜遇到凸點即被劃破、切斷,破壞了油膜的整體性,使軸頸與瓦實際形成半干磨擦的邊界潤滑狀態,對潤滑很不利,容易燒瓦,可靠度低。勞動強度大,刮研時間長。球磨機軸承瓦襯一般多采用錫基巴氏合金澆鑄而成,價格昂貴。巴氏合金澆鑄厚度一般為12~15mm左右,據測定在正常情況下磨損量每年約為0.13~0.15mm,而瓦被燒一次約損失0.4~0.7mm,修復刮研一次約損失0.5~1.0mm左右(視其燒傷程度而定),所以刮削損失大大減少了瓦襯的使用壽命。 新型刮研法技術:首先用細油石對軸頸的受傷部位進行了打磨,將已拉起的毛刺磨光、磨平。然后將瓦襯兩邊瓦口部位進行了較大的刮修,由上往下逐漸減輕,深度達到200~230mm,形成弧形導油槽和逐漸縮小的楔形間隙,下部30°的范圍內未進行任何刮研,只用砂布背面進行了幾次打磨。其次是對球面瓦外球面進行刮修、打磨,使外球面保持光滑,在基座的凹球面內轉動靈活,起到自調心的作用。上述三步處理完后即將新瓦放入軸承座內,在重負荷下進行試運轉一次成功,也僅用了一個半班的時間,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
|
| |
|
|